卡罗林斯卡学院 目录 校名由來 著名人物 系所與研究機構 参考資料 參見 外部链接 导航菜单改善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www.ki.seKI in brief學院網站LERU網站卡罗琳医学院编编WorldCat IdentitiesXX164219cb123270064(data)1004463-20000 0001 2159 5590n79070220ko2003200172236620033564604138362587
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于默奥大学林雪平大学卡罗琳学院皇家工学院吕勒奥理工大学卡爾斯塔德大學林奈大學厄勒布鲁大学中瑞典大学瑞典国防学院瑞典农业科学大学
卡罗琳学院诺贝尔奖瑞典大學1810年創建的教育機構
瑞典語医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索爾納市诺贝尔生理學或医学奖卡爾十二世卡羅琳
本條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3日)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卡羅琳学院 | |
---|---|
Karolinska Institutet | |
校训 | Att förbättra människors hälsa(瑞典語) 增進人類的健康 |
创建时间 | 1810年 (1810) |
学校类型 | 公立、醫學大學 |
捐贈基金 | 576,1億歐元(2010) |
预算 | 6.2億瑞典克朗[1] |
校長 | Karin Dahlman-Wright [2] |
职工人數 | 4,976(2014)[1] |
学生人數 | 5,978(全日制,2014)[1] |
博士生人數 | 2,071(2014)[1] |
校址 | 瑞典斯德哥尔摩省索尔纳市 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坐标: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 |
校區 | 索爾納(本校)和胡丁厄市 |
老校名 | Kongl. Carolinska Medico Chirurgiska Institutet (1817-1968) |
代表色 | KI Plum |
隶属 |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RU) |
网站 | www.ki.se |
卡罗林斯卡学院(瑞典語: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卡羅琳學院或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医学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的索爾納市,建立於1810年。卡羅林學院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是最大的一所單一醫學院,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醫學院之一。學院中有一個委員會,專門负责颁发诺贝尔生理學或医学奖。
與學院合作的卡羅林大學醫院,是瑞典最大的研究訓練中心之一,主導了全國30%的醫學訓練與40%的醫學學術研究[3]。除此之外,這所學院也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的成員[4]。
目录
1 校名由來
2 著名人物
2.1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2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3 系所與研究機構
4 参考資料
5 參見
6 外部链接
校名由來
卡羅琳學院建立於1810年到1811年之間,當時是一所陸軍的外科訓練中心。原來的校名是「醫學外科學院」(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1871年,又將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軍隊的名字「卡羅琳」(Karoliner)加上,使校名成為「卡羅琳醫學外科學院」(Karolinska 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到了1922年,才改成現今所稱的「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著名人物
永斯·貝采利烏斯(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1848年)為學院教授,他建立了現代化學命名法,是現代化學之父之一。他發現了許多化學元素,包括矽、硒、釷與鈰。
卡尔·莫桑德(1792年—1858年)是貝采利烏斯的學生,也是其後继者。化學家,發現了鑭、鉺與鋱。
古斯塔夫·雷齐乌斯(1842年—1919年)於1877年到1890年擔任教授,解剖學家。
卡尔·梅丁(1847年—1928年)於1883年到1914年擔任教授,小兒科醫師,以研究小兒麻痺症著名。
菲尔·埃德曼(1916年—1977年)化學家,1946年成為醫學博士,著名的研究是一種稱為埃德曼降解的化學反應。
拉斯·雷克塞尔(1907年—1986年)醫學家,發明放射線外科手術與伽瑪刀。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1955年:西奧雷爾(Hugo Theorell,1903年—1982年)。
- 1967年: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1900年—1991年)。
- 1970年:歐勒 (Ulf von Euler,1905年—1983年)。
- 1981年:威塞爾(Torsten Wiesel,1924年—)。
- 1982年:柏格斯壯(Sune Bergström,1916年—2004年)、山繆森(1934年—)。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
系所與研究機構
索爾納校區
細胞與分子生物學。
基因體學與生物資訊學中心。
環境醫學學院。
學習、資訊學、管理學與倫理學。
醫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 醫學流行病學
微生物學與腫瘤生物學中心。
神經科學。
生理學與藥理學。
卡羅琳大學醫院與丹德呂德醫院——北卡羅琳學院
- 臨床神經科學。
- 丹德醫院。
醫院。
分子醫學。
腫瘤病理學。
公共健康科學。
外科科學。- 婦女與幼童健康。
胡丁厄(Huddinge)校區與瑟德(Söder)醫院
生物科學。- 外科科學中心。
- 臨床研究中心。
- 臨床科學。
- 醫學實驗室科學與科技。
- 醫學營養學。
- 醫學。
- 微生物學、病理學與免疫學。
- 神經科技(NEUROTEC)。
- 護理。
- 齒科。
- 瑟德醫院。
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再生醫學中心」
2015年2月3日獲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鳴煒捐贈五千萬美元(逾三億八千萬港元),在香港成立瑞典以外首個再生醫學中心,進行心臟衰竭、肝臟疾病及腦退化三領域的科研,重點研究包括以幹細胞技術重建受損組織。
参考資料
^ 1.01.11.21.3 KI in brief.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msten_resignation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學院網站
^ LERU網站
參見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斯德哥爾摩大學
外部链接
- 卡罗琳医学院
|
|
|